2018年8月26日是深圳经济特区38岁的生日,当日上午,“巨变中国:1978—2018第二届中国图片大赛颁奖典礼暨典藏作品展开幕式”在深圳市民中心多功能厅举行。
“巨变中国:1978—2018第二届中国图片大赛”面向全国(含港澳台地区)征集记录改革开放40年来的时代轨迹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光辉进程的影像作品。自3月26日至7月15日,中国图片大赛组委会通过线上线下共征集作品87632张,其中线上个人征集38894张/组作品。经专家评审,评选出簕杜鹃奖1个,典藏金奖10个,典藏银奖20个,典藏铜奖30个,优秀组织奖20个以及优秀奖100个。
第二届中国图片大赛颁奖典礼暨典藏作品展开幕式由新华通讯社、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指导,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中国图片集团、学习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联合主办。出席颁奖典礼暨典藏作品展开幕式的有大赛专家评委会主任、国家档案局原局长、中央档案馆原馆长杨冬权,大赛组委会副主任、中共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小甘等。
大赛共评出161幅/组获奖作品
据大赛专家评审委员会主任、国家档案局原局长、中央档案馆原馆长杨冬权介绍,第二届中国图片大赛征稿坚持新闻性、事件性、故事性原则,坚持宏观背景下的微观视角,面向全国(含港澳台地区)范围内的新闻媒体机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广大摄影爱好者征稿。杨冬权说,这个展览,反映了四十年来家国的巨变,也反映了千万里地江山的胜景。它不仅展示了40年来的中国,同时也展示了40年来的中国与世界。
在颁奖仪式上,杨冬权、李小甘为获得大赛最高奖项——簕杜鹃奖的摄影师颁奖,摄影师燕翔凭借组图《手机上的中国》获得此奖。得知自己获奖,燕翔非常激动,他表示这组照片是他走访了许多城市拍摄的,其中“北京天安门广场看升旗的人们”那张是他最为感动的一张照片。燕翔说,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他喜欢用镜头对准人,表现人的表情、心情,这样才算是对生活最真实的记录。
本届大赛中,沙古曲日的《从牧童到书童的喜悦》、王建民的《中国载人航天历程》、刘应华的《世界屋脊 我伴战机凌空出击》、张曙光的《选新村官》、耿洪杰的《哈尔滨大剧院》、孙光明的《大海奏鸣》、张金明的《和平方舟到访肯尼亚》、农建进的《海上丝绸之路》、《屠呦呦获诺奖》等获典藏金奖。
典藏作品展在深圳四个展区展出,市民可免费参观
据悉,为了让市民们能方便地观赏典藏作品,第二届中国图片大赛主办方设立了四个展区,分别为中心展区、龙岗分展区、深圳机场分展区、深圳地铁分展区,遍布深圳。
中心展区设在深圳市民中心B区东西展厅,共两个展区,总共展出典藏作品451幅,其中西展厅为第二届中国图片大赛典藏作品展,东展厅为第二届中国图片大赛协办单位机构展。
龙岗分展区在龙岗区国风艺术馆,为“巨变中国:1978-2018”第二届中国图片大赛暨龙岗印迹摄影作品展,通过50组新旧对比影像(其中深圳市30组、龙岗区20组),直观的向人们展示这座城市在改革开放中敢为人先的拓荒牛精神,呈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
深圳机场分展区总共展出作品100幅,其中航站楼出发厅展出的作品为“外国摄影师看中国改革开放展”,地面交通中心展出的作品为“航拍中国图片展”。
深圳地铁分展区分别在地铁1号线、2号线、11号线共设五条第二届中国图片大赛主题列车,市民在乘坐地铁时随处可看到本届大赛的所有获奖作品。 据了解,本届中国图片大赛典藏作品的展出时间为8月26日到9月26日,市民可免费参观。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郭悦 摄影 朱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