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蓝天,水涟涟,一叶莲舟划过水里天……”3月26日,广东粤剧院在湛江坡头区官渡镇北马村开展春班演出。朦胧的烟雾中,演员们身穿蓝绿色戏服,迈着轻盈的步伐,动情演绎剧团在2014年新编粤剧《白蛇传·情》的经典唱段。今年春节,《白蛇传·情》在央视春晚登场;如今,北马村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欣赏到春晚同款剧目。
春班戏,即春节期间的粤剧演出,在珠三角及粤西地区尤为盛行。随着乡间演出市场扩大,春班演出的时间线也被拉长。在过去两个月里,广东粤剧院两个团跨越广东、广西,连演50多场,为观众带来《白蛇传·情》《谯国夫人》《程婴救孤》等经典剧目,与戏迷在乡村的田野间、广场上,上演一场场“双向奔赴”。
《白蛇传·情》剧照。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饰演白素贞,广东粤剧院一团团长文汝清饰演许仙。
“每场有1万到2万人”
粤剧春班下乡人气旺
傍晚7时,天色渐暗,北马村华光古庙前聚集的村民渐渐多起来,戏台前摆满的红凳早已等候多时。
而“有心人”早已到场,村民叶嘉靖便是其中一个。在叶嘉靖看来,村里看戏氛围浓重,村里邀请剧团也很用心,往往提前数月甚至半年就开始邀请省粤剧院或其他地方剧团来演出,这次演出正是对村里看戏传统的一次延续。
北马村的春班演出,也吸引了不少附近区县、乡镇的村民前来观看。家住龙头镇的彭女士跨越10公里来看演出,虽然平时镇上戏曲演出不少,但听闻广东粤剧院来到隔壁镇演出,她赶在开场前一个多小时到戏台前“霸位”。
从20多公里外的赤坎区赶来的陈女士同样是广东粤剧院的忠实粉丝。她和家人驱车半个多小时,还自带晚饭,在下午3点多就到达北马村戏台前等待好戏开场。这并非他们今年看的第一场广东粤剧院春班演出。一个月前,他们就驱车60多公里赶到广西北海市合浦县,观看剧团在山口镇英罗村苏木山自然村的演出。
广东粤剧院在北马村演出,台下座无虚席。
今年春班始于大年初三,广东粤剧院已走过茂名化州市丽岗镇博青村、笪桥镇高志塘村、良光镇茅山村,茂名市电白区旦场镇旦场村、岭门镇山后村,湛江吴川市黄坡镇高屋村、坡头区官渡镇北马村,还在广西连演5晚。
“我们在(城市)剧场演出,有3000名观众就很厉害了,在农村演出最低都有5千到1万人。”广东粤剧院一团团长文汝清介绍,今年春班,每场演出台下看戏的观众大约有1万到2万人,足可见粤剧在乡村的热度。
作为岭南戏曲“排头兵”,广东粤剧院以春班演出在乡村持续掀起“戏曲热”。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表示,广东粤剧院在粤西地区的乡村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他们都期盼着看到足够专业足够精彩的粤剧演出,所以每次下乡演出都会看到万人空巷的热闹场面。
“无缝连接城乡”
更多人因戏走进乡村
在北马村的戏台下,有一位来自香港的粤剧忠实戏迷谢恬。她一路跟随广东粤剧院的春班演出从吴川来到坡头。台上正在演出的《白蛇传·情》恰好是她接触的第一部粤剧舞台剧目,两三年前,她因这一剧目与粤剧结缘,也开始为粤剧名家曾小敏着迷。在她眼里,曾小敏是“文武双全的艺术家”,到场欣赏是对这位艺术家的珍惜与支持。今年春班,她从未落下曾小敏的一场演出。
在乡村,谢恬收获了与在剧院看戏完全不同的体验。对于她来说,在乡村戏台下看戏似乎更有趣一些,“每个村都有自己的习俗、美食,可以趁看大戏的机会来感受不同的风格,这些在香港很难感受到”。
谢恬看戏喜欢坐在第四排,这样的距离不远不近,刚刚好。近几年,她下乡最大的感受是“现在要更早来占位置”,这一次她下午两点钟就来“霸位”。她明显感受到虽然同样说着粤语,但她跟粤西地区的村民在方言使用上有差异,在日常交流中可能会出现听不懂对方讲什么的状况。但这不妨碍她享受和村民们一起看戏的体验——坐在戏台下时他们能听懂同一出戏,甚至找到共鸣,这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
日常在大城市居住的谢恬通过“跟班”看戏亲身感受到“戏曲进乡村”的意义,“新编的传统剧目下乡可以让城乡无缝连接,村民可能不会到城里看,现在他们在乡下也可以看到同样精彩的表演”。
《谯国夫人》是广东粤剧院今年春班呈现的另一部新编剧目。这部作品讲述了“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为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岭南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故事。在冼夫人的故乡茂名,她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
《谯国夫人》剧照。
2月10日,谢恬在化州良光镇茅山村观看了《谯国夫人》,这是她第一次了解冼夫人这位岭南历史人物的故事。当晚看完《谯国夫人》,谢恬就有一种感触,这出戏非常“合适老少阖家睇”。她认为这部新编粤剧的题材有岭南历史文化的加持,让当地村民、未接触过这一故事的外地观众在享受视听盛宴之余还能丰富人文知识,是一部非常有意义的剧目。
和谢恬一样,跟随广东粤剧院下乡的,还有来自“粤剧之乡”佛山的梁国锋。“我也想不到粤剧在粤西会这么受欢迎。”今年春班演出,梁国锋再次感受到了粤西浓厚的粤剧文化。台上演出的《白蛇传·情》,他也看了数十次。如今,梁国锋已将自己视为剧团的一员。作为剧团的志愿者,他在下乡时不仅跟团观摩学习,还主动当起宣传员,想让更多人了解粤剧文化。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丰富农村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创新开展“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惠民活动。这是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到“戏曲进乡村”。在文汝清看来,“戏曲进乡村”让更多人走进乡村、看见乡村。他回忆,今年还有戏迷专门从新疆飞到广西,为的就是观看广东粤剧院在苏木山村的春班演出。涌入乡村看戏的戏迷们成为客流量,通过餐饮、住宿消费刺激乡村经济,这对于乡村来说是一种“双赢”。
“我的春班故事”
剧团与戏迷上演双向奔赴
“今年的初春,故事似乎比往年更加丰盈充沛。”曾小敏在演出间隙,写下《我的春班故事》一文,回忆了许多2025春班的瞬间。
今年,曾小敏感受到了粤西年例的热闹与震撼。“大年初七一大早,吴川黄坡大岸村游神队伍,便已浩浩荡荡地行来。飘色巡游的小朋友们身着色彩华丽的服装,扮演着不同的戏曲人物,表演时被架在高高的彩架上,好似凌空飞起,那场面看起来神奇又壮观。”
在下乡的过程中,剧团见证了乡村建设发展的成果,在化州笪桥镇高志塘村,打动曾小敏的不仅有明媚崭新的村容村貌,还有村里的人气。在外忙碌的年轻人赶回家乡,十里八乡的亲朋好友聚集在村里,家家户户摆上十几桌流水席,邀请剧团里的演员入席。
随着演出覆盖面不断扩大,文汝清感受到,有越来越多的乡村戏迷开始自发为剧团演出做宣传,“从剧团下车开始,到化妆、演出,再到演出结束后离开,戏迷们都会用手机记录下来,然后发在自媒体平台上”,甚至有时剧团还未正式签订合同,戏迷们就已经将演出信息发布在自媒体平台,并温馨备注上“待定”。“每次演出,戏迷们都会提前准备好鲜花来送我们。演出出场的时候,他们也会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我们。”尤其回到家乡吴川演出时,文汝清面对父老乡亲更是倍感亲切。
如今,不少“90后”“00后”青年演员开始担纲主演,村民们有机会看到更多粤剧年轻传承者的风采。将《白蛇传·情》带上央视春晚的“00后”演员谭清怡和苏美琪,在结束春晚演出后加入春班的演出行列,为村民带来更加多元化的剧目。春班演出步履不停,“戏曲进乡村”的事业在一代又一代的戏曲演员中薪火相传。
台下村民用手机记录剧团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