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7届高交会现场,观众通过操控类人形机器人进行“对战”,互动感拉满。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期间,不少高科技令人印象深刻:人形机器人列入火炬传递方阵;安防机器人在场馆里智能巡逻;数字志愿者、AI眼镜、AR数字钱包提供便民服务……
一幕幕充满未来感的场景,不仅是赛事服务的亮点,更是广东以场景驱动创新、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的生动实践。
今年,《广东省加快应用场景创新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发布,为新技术和新场景应用提供了坚实基础。方案提出,到2027年,全省累计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场景创新试验区不少于10个,每年促进在省内实现首用首试新技术新产品不少于100项,每年引进科技型企业不少于100家。
11月7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广东视察,对广东发展提出殷切期望。近年来,广东正以系统性开放应用场景为牵引,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聚集起一批关键技术和高成长企业,让“创新种子”破土成苗,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
在需求迫切的领域发布新应用场景
今年以来,广东以“应用场景”为关键抓手,密集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继4月、5月发布前两批清单后,今年9月,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正式发布了第三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涵盖海洋经济、生态环境、国资、文化、能源五大领域,共26类具体场景。
截至目前,广东已累计开放13个大行业、共计78类应用场景,为新技术、新产品提供了广阔的“试验场”和“展示台”。
《行动方案》明确了20个需求迫切、预期带动性强的重点领域。此次发布的第三批场景中,如海洋经济下的海洋牧场提效、海事航道智能巡检,以及生态环境下的污染溯源与精准监管、智慧水务等,均属于《行动方案》中重点创新的方向。
这反映了广东产业发展与城市治理的切实需要。政府的角色正在从传统的“政策供给者”向“机会创造者”转变,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系统性开放应用场景并发布需求清单,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优秀技术供应商“揭榜挂帅”,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先进方案解决广东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广东庞大的市场需求和丰富的应用场景,正转化为推动技术创新的强大动力和招商引资的独特优势。
此次发布的第三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清单中,已有企业率先实践并取得成效。例如,深蓝科技的水下机器人通过自动化清洗保持网箱通透性,有效提高了养殖产量和质量;小豚智能的无人艇投入水面巡逻使用后,每日可减少3—5人的巡逻力量,乱扔垃圾等现象明显减少……
不仅如此,应用场景开放还在更广泛的领域催生了创新解决方案。例如,在文化领域,元象科技构建了适配文博场馆、景区等多场景的大空间VR应用体系,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在公共安全领域,大有中城数字科技与国机陆原工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联合建设了国内首套集“监测—预警—灭火—救援”于一体的新能源汽车停车库火灾智能防控系统,能够在5—10秒内识别火源,并在3分钟内完成应急响应,未来还可向充电站、隧道、仓储等场景推广。
广东通过系统性地开放应用场景,不仅为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新技术提供宝贵的“首试首用”机会,加速了其商业化落地进程,更向市场传递了明确的信号:广东就是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的最佳地,技术创新可以在此“开花结果”。
鼓励新技术新产品在广东首试首用
在第十五届全运会深圳火炬传递中,人形机器人“夸父”作为“0号火炬手”惊艳亮相。它手握1.6公斤火炬,步伐稳健地完成火炬传递任务。
这一展示并非单纯炫技,而是广东具身智能产业从实验室走向复杂场景应用的一次集中展示。
“夸父”作为首个基于商用现网实现自主奔跑与人机交互的机器人,此次成功应用是对未来产业应用的一次重要验证。研发人员表示,未来,在电力巡检、高温作业等危险或特殊环境中,人形机器人可借助5G-A实现远程替代作业,为“无人化”作业场景提供技术支持。
应用场景是新技术、新产品落地应用的展示台和测试场。以全运会这类高规格、高关注度的专项场景为牵引,广东全面构建“需求牵引—技术研发—场景验证—产业转化”的完整闭环——
洲明科技以2500平方米全息透明屏点亮深圳湾体育中心,打造全球规模最大的全息透明屏项目,多元的赛场环境、多样的显示与照明需求为其带来订单的增长和展示与检验的平台,带动整个产业后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南方电网研发的全球首个AI低压线路故障定位系统,可在15米范围内精准锁定故障线路,准确率超90%,将故障处理效率提升3倍,赛事结束后将全面应用于城市电网。
这些正是广东加速新技术新产品实现从“1”到“100”跨越的缩影。近年来,广东持续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环节,致力于让创新的“蒲公英种子”找到肥沃的产业土壤。
今年8月,我国首台国产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装置(BNCT)在东莞市人民医院首次应用于临床,为一名鼻咽癌患者开展治疗。其源头正是位于东莞的国家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
作为中国散裂中子源的成果转化项目之一,这项尖端技术在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医院多方协同下,走出“象牙塔”进入临床,形成“政府引导、科研支撑、产业协同、临床落地”的创新模式。
拥有相似的思路,东江实验室依托惠州两大科学装置——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与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结合惠州石化能源、新型储能等产业优势,推动一批成果落地转化。如今,采用“重离子微孔膜MABR+耐盐菌生化+菌藻共生”工艺的海水养殖尾水处理示范项目已正式通水运营,日处理规模达300吨,为工厂化海水养殖的环保治理提供新路径。
从全运赛场到各行业发展,广东以场景创新为引擎,正以示范应用加速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培育新质生产力,让更多实验室里的“1”成长为产业赛道上的“100”。
政策助力科技企业在粤布局
11月16日,2025年广东省实验室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对接会在深圳高交会上举办,参与实验室转化项目数量比去年增加200多项,参与的投资机构数量也比去年增加了一倍。
一批重大合作项目在现场签约落地:季华实验室与季华恒一(佛山)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霖南基因科技(广东)有限公司与广州中创集团、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与南沙海洋装备产业园分别达成成果转化协议;中化学南方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广州工控科创集团、中国农业银行广东省分行等与广东省科技金融促进会签署业务合作协议,共同构建覆盖成果转化全链条的协同生态……
应用场景就是变现场景、招商场景。
今年以来,云深处科技、科大讯飞、宇树科技、抖音集团等多家头部科技企业在广东完成实质性布局。如果以宇树科技在深圳南山的公司为坐标,研发团队有了新想法,车程1小时内就能找到东莞的精密加工厂、深圳的传感器供应商、珠海的电机配套商,还能在线上联系广州的直播电商进行内容分发。
这种“一小时供应链圈”带来的独特优势,在国内乃至国际上的其他区域都很难找到。同时,广东应用场景丰富、资本市场活跃,人工智能产业、算力规模等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适合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和“独角兽”企业等的发展。
5月12日,广东发布《广东省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若干措施》,针对企业融资难题打出“财政贴息+政府担保”组合拳,省财政每年贴息贷款总规模最高2000亿元。
在这片创业热土上,迎接科技企业的不仅有“真金白银”,还有“政策礼包”。
今年,珠海在全国首次把应用场景作为重要抓手写入促进成果转化政策,提出建立遴选发布应用场景机会清单、需求能力清单、标杆案例清单“三张场景清单”制度。11月初,珠海市科技创新局发布2025年度第二批创新应用场景能力清单,覆盖信息技术、低空经济、生物医药等领域共33个项目。
在科技企业看来,这就像是政府主动发布了城市治理和产业发展中的需求“订单”,企业在助力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的同时,也能圆自己的发展之梦。
这体现出珠海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思路转变——在给企业发补贴的同时,还应该提供应用场景,为前沿技术提供测试场和市场。
除了开放场景,珠海还建立了一批线上线下服务载体,如香山全球科创路演中心能为企业提供场景发布、项目路演、投融资对接、技术转移全链条服务。以应用场景的开放合作为切入点,珠海已推动净宇智能等一批创新企业在此扎根。
创新要素在大湾区加速流动,广东正以应用场景为支点,撬动产业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招引科技企业落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