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文化巨轮”穿梭岭南文化千年时空,何镜堂解读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设计

2024-04-25 17:51 来源:南方+

  集广东美术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广东文学馆于一体的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以下简称“艺术中心”),计划于5月开馆迎客。

  艺术中心以“文化巨轮、时光拱廊、鹅潭写意、云山艺境”为设计理念。云山之下,三江汇聚之湾,艺术中心宛如一艘通体透亮的白色巨轮,在珠江边静待启航。

俯瞰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南方+记者 仇敏业 摄

俯瞰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南方+记者 仇敏业 摄

  艺术中心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领衔、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与广东省建筑设计院合作设计完成,项目实现多项国内、乃至世界首创,获中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工程质量最高荣誉——中国钢结构金奖。

  近日,南方+记者在位于广州五山的何镜堂工作室,独家专访了何镜堂院士,倾听他对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建筑设计理念、文化内涵的深度解析。

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一角。南方+记者 仇敏业 摄

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一角。南方+记者 仇敏业 摄

  理念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相统一

  南方+:请您谈谈艺术中心“文化巨轮”的设计理念。

  何镜堂:我始终坚持建筑设计要兼具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地域性是基础,要结合当地文化、当地环境、当地气候;文化性是建筑的灵魂,是建筑设计最高的境界;时代性也是必须的,体现社会发展的要求。

概念图(外景)。受访者供图

概念图(外景)。受访者供图

  接到这个项目时,我们首先思考的是如何把广州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张力体现出来。广州是千年商埠,历史上外贸兴盛,是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所在的位置,恰恰在广州十三行附近,周围是老城区。在这里建一座艺术中心意义重大,它将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与未来,成为彰显岭南文化时代魅力的重要场所和平台。

  我们思考的第二个问题是,艺术中心位于珠江最宽之处,视野开阔,如何充分利用广州“云山珠水”的城市特色,把水和建筑互为依存的关系体现出来。艺术中心由三部分组成:广东美术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广东文学馆,三馆合一。我们以“文化巨轮,鹅潭飞虹”为理念,设计了这样一座满载岭南文化宝藏的巨轮,从丝绸之路的起点扬帆起航,在白鹅潭以飞虹之姿跨越时空,营造“千年商都”新地标,助力人文湾区建设。这是赓续岭南文化传统的需要,也是新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使然。

设计图(馆内)。受访者供图

设计图(馆内)。受访者供图

  特色

  巨型飞拱营造“文化+滨水”风格

  南方+:您是如何结合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进行设计的?如何体现岭南风格、湾区特色?

  何镜堂: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是一座文化滨水建筑,最重要的特色是体现文化与水的联系。

  广东人实干包容、诚信相交、敢为人先。岭南气候湿热,建筑设计讲究通风、防潮、隔热。广东人喜欢到户外,周末约三五好友,搭个帐篷聊天喝茶,或是一家人漫步珠江边,这是老广喜爱的休闲方式。

设计图(室内)。受访者供图

设计图(室内)。受访者供图

  结合气候和人文特点,我们根据中国古代的廊桥,为艺术中心设计了一个巨型飞拱,市民即使没有走进艺术中心,也可以看到江景。架空的方法既适应岭南气候,使得建筑内部通透凉快,又能够把城市和珠江,通过飞拱沟通相连。

实景图。受访者供图

实景图。受访者供图

  这是一座立体的建筑,我们在不同高度设计了很多平台,让老百姓在地面上、在拱廊上、在建筑平台上均可以进行休闲活动。处处把建筑与珠江融为一体,高低错落、虚实相交的建筑空间,符合南方气候特色。

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南方+记者 仇敏业 摄

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南方+记者 仇敏业 摄

  考虑到白鹅潭的地域特色,我们选用了浅色的工程材料。上方建筑采用釉面玻璃,凸显现代感;建筑主体选用釉面陶瓷板,隔热的同时,也代表着中国传统工艺。

设计图(馆内)。受访者供图

设计图(馆内)。受访者供图

  “文化+滨水”的双重设计,充分体现了“老城市新活力”的理念。

  目标

  “还江于民”的休闲城市客厅

  南方+:艺术中心建筑外设有亲水栈道、户外平台等,如何实现对公众文化休闲的需求?

  何镜堂:新时代的文化建筑,不仅局限于“看展”这么单一的功能,更应该作为城市中市民大众活动、交流、交往的公共场所,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客厅”。

概念图(户外)。受访者供图

概念图(户外)。受访者供图

  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用地长约500米,今天我们看到的建筑主体长度约350米,地块进深较小。其实在设计之初,场馆前面有一条沿江马路,将建筑与江面隔开。如果保留这条马路,馆前就是车流,很难让老百姓“亲水”。

概念图(外景)。受访者供图

概念图(外景)。受访者供图

  经过各方研究和努力,我们想了一个办法:将马路向后移,从建筑底下穿过去。这样一来,建筑离江边留出10米左右的空地,就成为市民滨水休闲活动的理想空间。我们“还江于民”,把好的地方留给了老百姓,让市民都能享受到珠江美景。想象一下,黄昏的时候坐在江边看江景,最是舒适惬意,这是这座滨水公共文化建筑最大的特色。

俯瞰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南方+记者 仇敏业 摄

俯瞰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南方+记者 仇敏业 摄

  亮点速览

  亮点一:

  最大化城市公共空间,为市民提供丰富的滨水活力空间:珠江是广州的母亲河,艺术中心作为文化地标,着眼于滨江水岸公共空间的整体打造,形成多层次的市民公共空间——

  ●第一层级,地面层:滨江景观带、亲水栈道、亲水平台、白鹅潭大舞台、架空广场、下沉广场等;

  ●第二层级,飞虹廊桥:面向公众开放的廊桥,连通了非遗剧场广场和公园配套服务设施的屋面绿化;

  ●第三层次:艺术中心的各个标高的室内外观景平台,艺术共享大厅、30米屋顶花园、36.8米观景廊、美术馆50米屋顶花园等。

  亮点二:

  三馆合一:设计通过整体景观、飞虹廊桥、共享艺术大厅、地下商业空间等三馆共享共用的功能,形成三馆整体的建筑基座,特别是从广场延伸到三层的飞虹廊桥以及在三层的艺术共享大厅,是艺术中心的亮点,将三个馆在空间上整合为了一体。

  【采写】南方+记者 王涵琦

  【摄像】南方+记者 仇敏业 姚志豪

  【剪辑】南方+记者 杨奇

  【统筹】李培 张由琼

  【策划】李贺 王海军

编辑:朱文婷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