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善用新技术新表达 让传统文化绽放新光彩

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深圳开幕,专家学者为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言献策

2025-05-27 07:57 来源:南方日报

  5月26日下午,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深圳开幕。本届论坛主题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主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强世功,武汉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沈壮海,湖南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龚政文,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高文,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谢有顺等分别发言,分享真知灼见,碰撞思想火花,凝聚发展共识。

  张志强

  在不断创新中推动中华文明连续发展

  “文化生命体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理论创新,极具原创性意义。”张志强在题为《在文化生命体的实践创造中把握文化主体性》的演讲中提出,必须牢牢把握住文化生命体实践的辩证法,发扬文化主体性,以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把握文明创造的机能,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创造出更加符合人类的社会和社会的人类的文明新形态。

  2023年6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如何理解文化生命体这一原创性、标识性概念?张志强认为,这意味着在自然与文化之间建立起了生命性的关联,让自然与文化成为了一种连续的生命体。这一过程,也是自然意义上的个体生命成长为文化意义上的大群生命的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生命体不是用自然生命比附文化或文明的产物,“文化生命体的盛衰兴亡,取决于其自身能否发扬文化主体性,把握住文化创造的生机”。张志强进一步补充道,它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文化实体”,更不是任何一种文化决定论的产物,而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文化观,从根本上突破了文化实体论与文明进程论的对立模式。

  文化生命体的提出,使我们能够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洞察历史发展脉络,让文化主体性建立在深厚的中华文明“肌体”之上。“只有立足于文化生命体生成发展的角度,才能全面把握文化主体性的含义。”张志强结合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从两个方面展开阐释:

  一方面,文化主体性是文化生命体的内在需求。文化生命体想要获得成长,就必须立足于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生长出精神独立和意志自主。另一方面,文化生命体是文化主体性的生命基础,文化主体性则是文化生命体不断成长的创造机能。

  “没有精神独立和意志自主、没有文化主体性的文化生命体,是将自身生命体的成长依附于他者的生命体,不仅会萎靡不振,更会枯萎凋敝。”张志强说。

  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磨难而经久不衰,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华民族能够不断把握历史主动,充分发扬文化主体性,在不断创新中推动中华文明连续发展。

  “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是相互成就、相互塑造的。”张志强认为,立足文化生命体,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充分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才能不断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南方日报记者 刘艳辉

  强世功

  中国是不同于西方民族国家的“文明型国家”

  强世功以《哲学社会科学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为题发表演讲。他表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超越了西方的民族国家建构,中国是不同于西方民族国家的“文明型国家”,中华文明正在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发言中,强世功从不同学科视角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演变的内在道理、哲理和学理。他认为,从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中华大地的丰富地理形态孕育了多元且相互衔接的经济形态;从社会学和文化艺术的视角看,中华大地丰富多样的地理社会形态孕育了多元灿烂的文化;从政治学和法学的视角看,中华文明自古秉持“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和“天下大同”“四海一家”的理念,倡导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从哲学的视角看,中华文明蕴含着深刻的共同体哲学精神,强调“亲亲、仁民、爱物”的仁爱感通,倡导“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整体观念。

  “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文明根基。”强世功表示,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道德规范与价值理念,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石。

  如何从文明视域来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强世功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将为推动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提供强大动力。他坚信,中国式现代化,必将推动各民族共同富裕,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在全方位嵌入中不断走向新的融合。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加快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和民族学自主知识体系?强世功表示,积极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必然要超越西方现代化理论视野中的近现代民族国家建设,致力于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同时,建构中国特色的自主知识体系。

  在强世功看来,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必须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魂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相结合,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内在逻辑。同时,须立足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将理论建设与学科建设相结合,走新兴交叉学科的路子,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建成“新的中国学”,建成面向未来的“中华文明学”。

  “哲学社会科学视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进是多民族交融共生的历史,也是各族儿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史诗。”强世功呼吁,各方携手合作,坚持“两个结合”,以全球视野和人类情怀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协同发展,共同致力于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

  南方日报记者 龚春辉

  沈壮海

  文化建设要答好数智之问、用好数智之能

  沈壮海发表题为《数智时代的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主旨演讲。他表示,在文化建设与数智技术的碰撞中,如何激活更多潜能、演绎更多精彩是新时代的重要课题。“数智化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发展的必答题。”

  未来,文化建设如何答好数智之问、用好数智之能?沈壮海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基本议题,包括数智赋能文化、文化滋养数智、文化科技创新、引领数智向善、提升人的力量。

  沈壮海表示,数智技术打破时空之限,联接人机,贯通虚实,给文化的创作生产、呈现表达、传播宣介、教育传承等提供了新工具、新样态、新载体、新技术、新场景。

  沈壮海以《哪吒之魔童闹海》举例:“它能在全球动画电影票房中一举冲顶,一是它身集中华文化的神韵,一是它脚踩数智的‘风火轮’。”他建议,要促进文化建设与数智技术的深度融合,更好推动文化创作生产流程创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力量的深度激活、充分释放。

  另一方面,沈壮海提出,数据是数智的“源头活水”,决定着数智的能力边界、价值取向。“以优秀文化增益数智之能、涵养数智之情,使生成数智的源头活水源泉不竭、水网纵横、水质更优、养分更足。”他认为,应持续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数据优势、发展优势。

  在沈壮海看来,当前各国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领域的竞逐,绝不仅是科技的竞逐,也是文化的竞逐。他建议,要紧紧牵住互联网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深化人工智能基础理论、方法、工具的研究和开发,持续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硬件”和“软件”全面升级,进一步夯实文化创新的科技基座。

  “信息茧房”“算法歧视”……近年来,数智技术的发展给文化创新注入了新的动力,也提出了不少风险挑战。沈壮海提出,要直面这些新课题,不断完善法规与技术体系,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引导数智向善。

  如何更好驾驭数智技术,让其发挥积极作用?沈壮海表示,要由具备更强创新创造自觉与能力的人来掌握数智技术。“早在169年前,面对工业和科学的革命性进展,马克思便曾这样写道:‘要使社会的新生力量很好地发挥作用,就只能由新生的人来掌握它们’。”

  为此,沈壮海建议,要注重全民族文化素养的增进、数智素养的提升,注重有深厚文化底蕴同时又熟谙数智技能的文化人才培养,让数智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的创造能力的提升、服务于新文化的创造。

  最后,他再次强调了推进文化建设数智化的必要:“数智化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发展的必答题。站在数智时代的门口,唯拥抱者生,唯创新者胜。”

  南方日报记者 汪棹桴

  龚政文

  把打造自主可控的平台作为优先事项

  连日来,随着《歌手》《乘风破浪的姐姐》等综艺节目热播,芒果TV频频进入公众视野。

  “优质内容永远是主流媒体的核心竞争力。”龚政文以《系统性变革:主流媒体的突围之道》为题发表演讲,指出主流媒体的表达要更具网感,在保持长视频优势的同时,还应探索构建短视频、微短剧等新型内容生态。

  在龚政文看来,中国正在开启“软实力+硬科技”的文化强国新时代。这当中,主流媒体担负着塑造主流舆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使命,是文化强国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但不可否认的是,面对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和市场环境的冲击,传统主流媒体存在一定短板。

  主论坛现场,龚政文抛出了一组数据:2024年我国互联网视频年度付费用户达7.88亿户,短视频上传用户达8.5亿户。全国广播电视广告收入却出现下滑,2024年同比下降7.36%。

  龚政文表示,于主流媒体而言,当前很重要的是如何打通专业生成内容(PGC)、用户生成内容(U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既发挥机构媒体的专业优势,又吸纳大众创作者的优质内容,还用好人工智能的自动化生成能力。

  此外,主流媒体要树立互联网思维,既要有头部精品内容,也要有足够的底量;既要在长视频上保持绝对优势,深耕新闻、电视剧、综艺、纪录片等传统大类,又在短视频、微短剧等新型内容消费上占有足够份额,敏锐切入知识分享、互动剧、沉浸式慢直播等网络内容新形态。

  在构建新型内容生态的过程中,技术是重要支撑。“数字化、智能化是主流媒体突围的核心引擎。”龚政文称,当前文化和科技融合是大趋势,需要构建“文化洞察力+技术敏感性”的双螺旋创新能力。

  他建议,媒体在重视创意人才的同时,还应加强算法工程师等新技术人才的引进与培育,加强新技术与新质内容、新创平台、新型业态等各方面的融合。

  “互联网时代,得平台者得未来。要探索‘媒体+平台’的特有突围模式,把打造自主可控的平台作为优先事项。”龚政文介绍,近年来,湖南广电系统建设长中短贯通、音视频共进、有旗舰有战列、科技含量和商业价值兼备的平台矩阵,2024年,平台矩阵在湖南广电的收入和利润比重均超过70%。

  他还认为,中华文化正值需要大规模出海的时候,建议制订一揽子支持文化出海的政策,打造兼具国家使命感与国际竞争力的国有文化出海舰队。

  南方日报记者 陈伊纯

  高文

  以AI推动传统文化“动起来、传下去、走出去”

  高文在题为《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文化创新创造的图景》演讲中表示,要用好新一代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让传统文化“动起来、传下去、走出去”,加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创造。

  高文认为,AI技术的应用能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创造,能催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新场景、新范式、新业态,而文化建设同样也能引导AI健康有序发展。二者相生相促,对通用人工智能健康发展以及新型文化发展范式重构都具有深远意义。

  如何用好AI,推动传统文化“动起来、传下去、走出去”?高文举例,AR、VR等数字化技术打破了文化传播的时空壁垒,让静止的、尘封的历史文物文献“动起来”,以更鲜活、更具吸引力的方式走进大众生活;通过智能导览系统让博物馆里的文物“开口说话”,生动讲述背后的历史故事。运用图像识别、数据分析等技术,能精准记录和保存濒危文化遗产信息,并以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数字形式保存和传承。

  AI技术也会改变文化传播的方式。高文认为,在全球化语境下,AI技术成为跨文化交流的有力桥梁。借助智能翻译、智能推荐等技术,中国文化作品能够跨越语言障碍,精准触达全球受众。同时,智能算法能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受众的文化偏好,推荐契合其兴趣的中国文化内容,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力、影响力。

  从另一个角度看,“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文化价值观也正为AI注入“灵魂”。高文认为,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理念引导算法包容性设计,用现代社会的公平正义价值观构建数据审核机制,借助艺术文化提升人工智能的审美创造力,推动AI成为服务人类文明进步的有益伙伴。

  不过,AI技术与文化融合还潜藏问题与挑战。高文举例说,AI生成内容的版权问题仍有争议,“信息茧房”效应可能因AI的精准推荐机制而加剧,数据隐私安全隐患也不容忽视。他建议,要全方位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管力度,规范AI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例如,需明确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使用规则以及责任界定等问题,保护文化创作者的合法权益,避免侵权纠纷。

  高文建议,要加快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安全可控的AI技术;突破AI在文化理解、情感感知、创意生成等方面的技术瓶颈,提高AI在文化领域应用的精准性和效能。最后,要从需求出发拓展AI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商业模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科技产业集群。

  南方日报记者 钟哲

  谢有顺

  历史文脉是构建城市文明的重要变量

  “历史文脉不是固化的文化标本,而是构建城市文明的重要变量。”谢有顺以《历史文脉的赓续与城市文明的构建》为题发表演讲。他指出,全球超过80%的GDP产生于城市,最先进的生产力工具也诞生于城市,城市从未像今天这样成为文明巨变的核心引擎。

  “历史文脉不仅指古建筑和博物馆。”谢有顺指出,要将历史文脉嵌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和生命体验,引导大众与其深度对话,才能让大家理解传统,并参与到传统的新变之中。

  然而,在数字文明与工业文明交汇的今天,如何存续文化根脉、重构精神坐标?谢有顺认为,对历史文脉的赓续不是对古老文化的简单“数字化保鲜”,而是要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实现文化基因的转化和再生。

  他举例,通过全息投影,河南洛阳应天门遗址有了新的展现;借助数字技术,长沙湘绣的千年针法复现……“虚实融合的新形式,让传统文化在虚拟世界中绽放出新光彩,实现了时空跨越。”谢有顺指出,这种符号、技术和叙事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效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播,是构建城市文明的重要变量。

  如今,城市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家”,而家的核心是记忆和情感。如何让记忆与情感参与城市空间的建造,是保护城市文脉的重要方式。

  谢有顺认为,在城市空间的建造中,要警惕过度扩张、大拆大建对城市记忆的破坏,也要警惕粗暴改造、盲目复古对市民情感的颠覆。

  “能把空间、时间、记忆和感情勾连在一起的,唯有城市文脉。”谢有顺指出,抓住记忆、情感这两根纽带,能创生一种历史空间、文化空间、生活空间并存的城市生态,进而实现文脉、人脉、城脉的内在统一。

  不同时期的建筑、不同年代的故事、不同样态的文化、不同习性的人群,共同汇聚于一个城市空间,构成了多样化的文明生态。而它们如何共存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城市作为文明容器,终极目标是文明共生。”谢有顺举例,广州永庆坊改造项目,保留了社区的原有肌理和社会网络,并通过修缮老旧建筑、引入新兴业态,激发了社区经济活力。正是这种城市实践,培育了文化“在地”的内生动力。

  谢有顺表示,在全球城市化困于效率与公平的撕裂时,中国实践要为人类文明提供一种崭新的城市范式。他说,中国所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守护文明根脉的数字主权,又向世界开放共生接口,最终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实现“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宏大愿景。

  南方日报记者 刘汉能

编辑:陈榕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