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十五运会广东赛区执委会举办第四场“城市体育性格”专题发布会上,作为风筝之乡,阳江以“敢为人先,迎风而上”定义城市体育性格。风筝已融入阳江青少年的校园生活。在阳江市第三中学的操场上,一群少年手持线轴,奔跑、转身、收放之间,色彩斑斓的风筝应声升空,在蓝天下划出优美弧线。这不是普通的课外活动,而是该校风筝项目特长生的训练日常——这场将非遗传承、体育竞技与教育改革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正在这片承载千年风筝文化的沃土上徐徐展开。

敢为人先:非遗特长生,打破传统培养格局
阳江风筝与山东潍坊风筝齐名,并称“南有阳江,北有潍坊”。这座拥有1400多年风筝文化积淀的“中国风筝之乡”,曾一度面临非遗传承后继乏人的困境。

在教育改革浪潮中,阳江市秉持“敢为人先,迎风而上”的城市体育性格,走出破局之路。2024年,阳江三中面向辖区应届初中毕业生,招收风筝项目特长生。通过运动风筝放飞技术与传统风筝制作技能的双重考核,选拔有兴趣、有潜力的学生,这一举措打破了传统体育特长生的单一格局,让非遗技艺正式走进高中校园。据《阳江日报》报道,阳江三中是我国首个招收风筝项目特长生的高中学校。
“以前孩子一放学回家就抱着手机,成为风筝项目特长生后,总惦记着约同学去操场练风筝,或者在家琢磨新的风筝图案。”家长姜玉玲道出了非遗特长生家庭的心声。风筝让孩子主动放下电子产品,走向户外去仰望天空、感受自然。这不仅强健了他们的体魄,也让他们性格愈发开朗。更让家长欣慰的是,在团队协作制作风筝、组队参加赛事的过程中,孩子们分工搭建骨架、调试风筝、制定战术,在输赢中学会沟通包容,团结与奋斗的品质在实践中自然养成。

三位一体:一鸢融五育,滋养全面成长
为保障教学质量,阳江三中邀请国际风筝赛事冠军陈华赞、省级非遗阳江风筝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苏华夏等进校授课,构建起“非遗传承+竞技体育+特色教育”的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精准贴合“五育并举”“非遗进校园”“多元化人才培养”的教育改革核心诉求。
提起风筝,人们也许会浮现出“纸鸢逐风”的浪漫场景,但它的背后隐匿着远超大众认知的“硬核”内涵 ——它不仅是空气动力学的精妙实践,亦是工笔彩绘的美学呈现,更是肌肉控制的竞技艺术,甚至还融入了音乐节奏的律动展示。
在阳江三中的风筝教室,竹条、绢布、颜料、线轴整齐排列,学生们或专注削制竹骨,或细心糊裱面料,或挥毫绘制纹样,不时互相讨论着风筝的飞行角度与受力原理。该校风筝项目指导负责人表示,风筝的“扎、糊、绘、放”四艺,正是“五育”融合的鲜活载体。

扎骨架时,精准把控竹条弹性与榫卯结构。扎好骨架后,下一步是粘贴面料。要将纸张或绸布从中心开始,向四周慢慢抚平、粘牢,以确保表面平整无皱。在反复打磨风筝骨架的过程中锻炼青少年的专注力与动手能力,是“劳育”的生动实践;
在绘画环节中,青少年将蝙蝠、牡丹等传统纹样与喜爱的卡通元素相融合,这不仅是美育的实践,更让传统文化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审美培养的双赢;
放飞训练中,青少年运用空气动力学知识判断风向、调整攻角,在与风的博弈中理解科学原理,“智育”在实践中自然渗透;
操控大型风筝过程中,青少年的四肢锻炼以及与编队飞行的默契配合,让“体育”与“德育”深度融合。

此外,指导老师还将音乐元素融入实践:夜光风筝表演时,学生根据背景音乐节奏调整飞行轨迹,光影与旋律交织;传统风筝制作中,安装竹哨、铜铃让气流形成自然乐章。“风筝是载体,我们要培养的是既有非遗情怀,又有健全人格、综合素养的新时代好少年。”陈华赞说。
多域联动:校地协同+赛事赋能,非遗传承结硕果
多元化的培养模式,让阳江三中的风筝特长生在各类赛事中崭露头角。在第 21 届世界风筝锦标赛中,学生队斩获夜光风筝赛一等奖,教职工队也收获多项荣誉。
赛场之外,更珍贵的是学生的成长蜕变。“风筝教会我们的不仅是技艺,还有面对挑战的勇气。”2024 届风筝项目特长生梁博说,放风筝需要敢于尝试的勇气和灵活应变的智慧,“如遇到强风时不能慌,调整线轴的力度和速度,风筝就能重新稳住,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亦是如此。”
阳江的风筝非遗传承并未局限于一所学校。阳江市实验中学设有风筝社团选修课,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则开设 “风筝制作与欣赏”公选课、体育课程及针对体育教育专业的“风筝制作与放飞”课程,由省级非遗传承人梁治昂担任兼职教师,采用数字化、标准化教学方式,推动风筝技艺全方位传承。

广东省风筝协会常务副会长陈永雄表示,阳江风筝非遗的传承离不开政策支撑与产业发展。阳江将风筝文化纳入非遗保护总体规划,支持学校建设非遗传习所和研学基地,举办国际风筝邀请赛、漠阳风筝文化节等活动,为学生搭建广阔的实践舞台。
学校通过特长生培养、校本课程开发,既为风筝产业储备了后备人才,也让非遗传承在青少年中焕发新生。乘着十五运会东风,阳江风筝这张“空中名片”,正承载着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希望,让更多孩子找到“迎风而上”的力量,在传承中成长,在创新中高飞。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蓝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