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梅州客家队(穿红色球衣)以1:1战平昆山队,成功拿到下赛季的中超门票。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进了进了!”全场欢呼,球员相拥而泣。
12月22日下午,在2021中甲联赛收官战中,梅州客家队读秒1∶1绝平昆山队。
冲超成功,全城欢呼。时间回到2019年7月10日,球队所在城市梅州市五华县召开的全县体育工作会上,梅州客家队负责人作出庄严承诺∶“努力实现3年内冲超的目标。”时隔三年,硬打硬、实打实的五华阿哥发扬球王精神一往无前,昨日兑现承诺∶梅州客家冲超成功!
在昨日的收官战中,梅州客家队派出固定的主力阵容出战。比赛开始后,梅州客家队频频发起攻势。第9分钟,梅州客家队外援吉森击中横梁弹出。第18分钟,昆山队率先攻陷梅州客家队城池。失球后,梅州客家队大举压上进攻,但只开花不结果。梅州客家队0∶1落后结束上半场。
易边再战,梅州客家队主教练米兰调兵变阵围攻昆山队球门,但迟迟未能取得进球。直到补时第6分钟,即全场最后一分钟,替补出场的桂宏打进读秒绝平球,梅州客家队凭借这关键的一分,力压浙江队位列中甲联赛第二名,拿到直升中超名额。
当桂宏打进绝平球后,场边的梅州球员们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冲进场地庆祝冲超成功。赛后,36岁的老将卢琳、这位曾经效力过广东多家职业俱乐部的球员,也忍不住潸然泪下。
实际上,梅州客家队早在三轮之前就有机会完成冲超,但最近这几轮比赛,他们接连失利,这才将冲超重压留到了联赛收官战。
这场比赛,梅州客家队只需要一分,就能将直接冲超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但好事多磨,昆山队在上半场率先打破场上僵局,梅州客家队则长时间比分落后。谁能想到,“奇迹”在最后一分钟上演,前锋桂宏打出一脚“世界波”,帮助球队拿到关键一分。
“中超,我们来了!从球队的第一个赛季我就在了,怀揣着中超梦来到这个城市这个球队,第九个赛季了,我终于完成了我的梦想。”本赛季代表球队出场31次、现年31岁的梅州客家队门将侯宇赛后感慨道。
经此一战,梅州客家队成为中超历史上首支主场设在县的球队,也成为梅州历史上的首支中超球队,明年五华将迎来男女足同时征战国内顶级联赛的盛况,“足球之乡”名不虚传。
据了解,梅州队成功冲超后,将获得来自五华县政府的2000万元扶持资金。此外,梅州市政府也将会有相应的扶持动作。
■纵深
县级城市的足球奇迹
全国首支县级中超球队来自足球之乡梅州市五华县,“足球之乡”4个字道出了五华深厚悠久的足球文化,上百年来五华的足球运动在这片崇文重教、将帅辈出的土地上蓬勃发展。
五华县是中国内地现代足球发源地,是“世界球王”李惠堂的故乡,是中国第一个拥有中超球队的县级城市,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男女足两支国内顶级联赛球队的县级城市……这些都诠释了一个县级城市的足球奇迹。
五华县长布镇元坑村,山峦起伏、林木苍翠。148年前,中国内地现代足球在这里发源。
148年后,全国首家现代足球旧址公园正式开园,按照当年的模样,恢复了中书院旧址、足球场、教堂、环山跑道,数十座足球石雕、标准的足球场、供排水遗址、夯土墙根,以及一块“中国内地现代足球发源地·长布元坑”石碑,揭开了往年辉煌的一段历史。
据行业考证和《五华县志》记载,1873年,德国传教士毕安、边得志在元坑创办中书院,并在中书院右边的山窝里开辟一个草坪足球场,在操场两端用木料搭成球门,边得志负责教学生踢足球。
这是中国首次将足球运动作为体育课程传授,将现代足球传入国内,元坑也被誉为中国内地现代足球发源地。
回顾历史,言及今日。
梅州客家队冲超成功,兑现了“努力实现3年内冲超的目标”,成为中超历史上首支主场设在县一级的球队,也成为足球之乡梅州历史上的首支中超球队。至此,五华县成为全国唯一同时拥有男女足两支国内顶级联赛球队的县级城市。
五华足球的“全国唯一”远不及此。
2017年8月,五华县横陂足球小镇成为全国首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中唯一的足球小镇。该小镇旨在打造成集顶级足球产业基地、足球比赛和训练、体育康复、运动休闲、旅游度假于一体的复合型现代特色体育小镇。
近年来,五华县积极推动职业足球、群众足球、青少年足球运动协调发展,目前拥有女超、男子中超和沙滩足球三支职业球队,建成了五华奥体中心惠堂体育场、国家级横陂足球小镇(一期)等一批现代化足球运动设施场所,为国家、省、市输送了一大批优秀足球运动员,并先后成功承办了女足四国邀请赛、梅州首届棕榈·客家杯“一带一路”国际足球邀请赛,以及中甲2020年度、2021年度梅州赛区赛事。
据不完全统计,五华全县拥有标准化足球场近300块,拥有各级各类足球队366支,参与足球运动员达15万人,全年赛事达2000多场次。
从幼儿足球到校园足球,从业余球队到职业球队,五华县几乎形成了“全民足球”的良好氛围,“球王精神”得到了传承,足球运动也逐渐社会化、全民化。
如今,五华县正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民间绿茵场,将深厚的足球文化底蕴变为众多的踢球人群,凝聚起一座城市的足球力量。
南方日报记者 汪思婷 朱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