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上午,广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省地震局主要负责同志以及有关的权威专家,介绍《广东省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的出台背景和主要内容,并回答记者提问。本场新闻发布会由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邓鸿主持。
广东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邓鸿
主持人邓鸿: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广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为广泛深入宣传我省“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主要目标、重大举措,省新闻办举办了“十四五”系列新闻发布会。本场发布会是该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八场。
《广东省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近日已正式印发实施。根据省政府的统一安排,为便于社会各界更加深入地了解《规划》的具体内容,更好地支持我省的防震减灾工作,今天我们邀请到省地震局主要负责同志以及有关的权威专家,介绍《广东省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的出台背景和主要内容,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广东省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孙佩卿先生,广东省城市地震安全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叶秀薇女士,广东地震台副台长、高级工程师王力伟先生,湛江市地震局局长陈苑飞先生。
现在,有请孙佩卿先生介绍《广东省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的总体情况。
广东省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孙佩卿
孙佩卿:谢谢主持人!各位新闻界和媒体的朋友,大家好!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借此机会,向长期以来一直关心、重视、支持我省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特别是新闻界和媒体的朋友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广东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是华南地区地震相对活跃的省份。有历史记录以来,我省及其近海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47次,其中6-6.9级地震14次,7级以上地震2次,最大的为1918年南澳7.3级地震。据统计,2010年以来,我省及近海共发生1级以上地震2537次,其中3.0-3.9级地震有50次,4.0-4.9级地震有7次,5.0-5.9级地震有1次,就是2019年发生在广东化州和广西北流交界的5.2级地震。从历史地震与地震地质构造背景来看,我省存在发生破坏性地震的风险,对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一定的威胁。
“十三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国地震局的坚强领导下,广东较好地完成了防震减灾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地震监测和应急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全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地震监测能力从2.0级提升到1.0级,近海海域地震监测能力从4.5级提升到3.0级。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水平不断提高,完成深圳二期、西江断裂等4条地震活动断层探测项目,建设了广州、深圳、珠海等主要城区震害预测与防御对策系统,开展了粤港澳大湾区浅层结构探测、滨海断裂带(粤东至珠江口段)三维地壳结构海陆联合探测,完成港珠澳大桥、中国散裂中子源等多项重大工程结构地震安全在线监测与健康诊断系统部署。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内容日益丰富,扎实做好党和国家重大活动的地震安全保障工作;全省新建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97个、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20个、防震减灾示范学校21所,举办全省防震减灾知识竞赛和科普讲解大赛,打造了“5·12”防灾减灾宣传周品牌;实施中国援外地震海啸监测预警系统项目,服务国家整体外交。防震减灾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健全,创建广东省防震减灾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地震监测数据实时处理技术应用于国家预警工程软件系统及援外地震台网建设。防震减灾治理体制机制逐步完善,调整设立了广东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和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广东省地震预警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出台了《广东省工程建设项目区域评估操作规程》,《关于推进和规范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实施意见》,完成技术审查信息化平台建设,较好落实了“放管服”改革的要求。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防震减灾作为公共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全面把握“十四五”期间防震减灾形势,绘制好我省“十四五”防震减灾发展蓝图,意义重大。为便于社会各界更加深入地了解《规划》,更好地支持防震减灾工作,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规划的有关情况。
第一个方面,介绍规划的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自然灾害严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系统阐述了“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强调增强全民防灾抗灾意识,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编制我省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提供了根本遵循。
“十四五”时期也是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的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2017年6月,与中国地震局签署局省合作协议,共同推进防震减灾现代化试点省建设,2019年省政府又将《广东省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列为报省政府审批的专项规划。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为规划编制提供了战略指引。
2019年12月,省地震局组建团队着手编制《规划》,多次专题研究,厘清事业需求、社会期盼与发展思路,开展多领域规划预研究,精心凝练重点项目。初稿形成以后,又广泛征求省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各地级以上市地震工作管理部门、相关高校及科研院所共53家单位的意见建议,历经两年反复修改完善,通过了由院士牵头的专家论证,报请省政府审批同意,由省地震局和省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
第二个方面,介绍规划的思路及目标。
《规划》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省委、省政府总定位总目标,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夯实地震监测基础、增强预报预警能力为根本,以摸清地震灾害风险底数、加强地震风险防控为基础,以强化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为重点,以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地震科技为动力。聚焦地震监测预警能力、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地震应急救援能力、防震减灾公共服务4个方面,设置10项定量指标,部署5大任务,提出2项重点工程。全面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试点建设,提升全社会地震灾害风险防范能力,扎实推动广东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2025年主要发展目标有5项:
第一项是,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防震减灾工作机制。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地方标准体系更加健全,各级地震管理部门与应急管理等部门间的协调联动更加顺畅,政府、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更加完善。
第二项是,建成覆盖广东陆地及近海的地震监测网络。全省地震预警重点地区实现震后秒级地震预警能力和分钟级仪器烈度速报能力,非天然地震监测快速研判能力显著增强。
第三项是,完成全省21个地级及以上市地震灾害风险普查任务。编制1:25万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图,地震灾害风险底数基本摸清,韧性城市建设不断完善,地震灾害风险对经济社会和公共安全的影响持续减轻。
第四项是,完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动态管理机制不断完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科普宣传工作机制不断健全,政府、社会、公众对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
第五项是,发挥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作用。加大防震减灾科技协同创新力度,地震科技贡献率稳步增长,地震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产业化规模,地震科技对外合作交流迈上新台阶。防震减灾专业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健全。
到2035年,实现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总定位总目标相适应的具有广东特色的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体系,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实现重点突破,基本实现防治精细、监测智能、服务高效、科技先进、管理科学的现代智慧防震减灾。
第三个方面,介绍主要任务及重点项目。
《规划》部署了5大主要任务:
第一项任务是,增强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通过合理布局和科学配置资源,着力提升我省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实现对地震和非天然地震事件及其影响的实时准确测定和信息发布,为地震危险性、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地震灾害应急处置提供支撑。
第二项任务是,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水平。建立以地震灾害风险调查、评估、治理、服务为主线,以摸清风险底数、强化抗震设防、增强城市韧性为目标,以法治建设为保障的新时代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业务体系。稍微强调一下,在这方面我们设置了2项目标,部署6项具体任务,提出了5项工程举措。
第三项任务是,强化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效能。聚焦防震减灾各环节各领域,提供多元化的服务产品,满足政府、社会和公众的地震安全需求。
第四项任务是,拓展防震减灾科技创新能力。坚持科技创新在防震减灾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关键地位,不断强化防震减灾科技创新能力。
第五项任务是,完善防震减灾社会治理体系。强化共建共治共享的防震减灾社会治理体系,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规划》聚焦重点领域,结合省情震情实际,共凝练了2大重点工程,即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提升工程和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工程。具体包括5个子项目,即地震监测站(网)改扩建工程、南海地震海啸监测能力提升工程、防震减灾决策服务工程、防震减灾公众服务工程、防震减灾专业服务工程。
第四个方面,简要介绍规划的特色亮点。
《规划》在准确把握方向、科学谋划项目上,突出了五个注重。
一是,注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地震安全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是,注重坚持预防为主,建立地震灾害风险防范理念,关口前移,主动防御,最大程度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和损失。
三是,注重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构建优化、协同、高效的防震减灾体制机制,不断完善防震减灾制度体系,推动防震减灾治理现代化。
四是,注重坚持开放合作,保持防震减灾工作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防震减灾工作。
五是,注重坚持服务民生。重点项目建设内容围绕服务保障民生需求,如实施特大城市群地震灾害风险防治项目,实施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及数据管理“一张图”项目,开展重大工程安全示范建设等,通过提供有效管用的防震减灾服务,不断满足新时代的新要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防震减灾,造福人民”,推动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全省地震工作者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也需要社会各界鼎力支持、合力推进。新的赶考路上,我们将继续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和中国地震局工作部署,坚持两个至上,统筹发展和安全,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提供有力的地震安全保障。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邓鸿:谢谢孙佩卿先生。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按照惯例,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下面开始提问!
中国新闻社记者提问
中国新闻社记者:请问叶秀薇所长,我们了解到您刚被评为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先进工作者,11月5日又接受了习总书记的会见。您是韧性城市建设方面的专家,请问对广东韧性城市建设有什么方面的建议?谢谢。
广东省城市地震安全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叶秀薇
叶秀薇:谢谢您的提问。据我的了解,在《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加强韧性城市建设是提升城市发展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中国地震局发布的《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也提出实施“韧性城乡”计划,所谓的“韧性”简单来说就是在震前进行地震灾害风险的科学评估,并采用抗震技术来提高城乡震后可恢复能力。
在“十三五”期间,我们省持续推进“韧性城乡”计划的实施,一是加强科学研究,以地震系统全面深化改革为契机,组建广东省城市地震安全研究所,重点开展城市建(构)筑物地震安全在线监测、城市地震构造探测、城市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等方面的研究。二是通过省部共建项目、省自然灾害防治九大工程建设项目来大力推进“韧性城乡”计划的实施,简单概括为三句话,就是“地下搞清楚”“地上搞结实”“公众搞明白”。“地下搞清楚”就是要针对发生地震的地球内部,我们称之为地壳的部分开展探测,搞清楚我们脚底下地壳的结构,例如我们已经开展的珠江口及粤东沿滨海断裂带的海陆联合三维地震构造探测就是为达到这个目的。“地上搞结实”就是要对地震易发区建构筑物进行抗震性能普查,并实施房屋加固工程。“公众搞明白”就是要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提升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在这次发布的省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中,“韧性城市”相关内容也得到明显加大。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广东省地震系统会把“十四五”规划中韧性城市建设持续推进,做得更加扎实有效。从我从事城市地震安全研究的角度来讲,我建议在六个方面来继续加大力度:(1)继续沿滨海断裂带在粤西及近海开展海陆联合三维地震构造探测,摸清整个广东沿海地区强震的风险。(2)继续在珠江口西岸开展粤港澳大湾区浅层地壳结构探测二期工程,并且在此基础上开展基于多尺度速度模型的城市地震灾害模拟评估,为地方政府提供地震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的依据。(3)继续开展部分城市断裂活动性探察,探明抗震不利地段。(4)开展特大城市群地震灾害风险源调查,组织编制粤港澳大湾区抗震防灾规划。(5)编制省级不同概率水平的地震灾害风险分布图和风险区划图。(6)针对城市重要建(构)筑物开展地震安全监测示范建设,实时对城市重要建(构)筑物结构振动安全在线监测和健康诊断。
希望通过上述“十四五”期间的工作,我们从沿海强震构造探查,到摸清全省地震灾害风险底数,再到地面重要建(构)筑物的实时在线安全监测,从地下到地上全方位推进,把我们生活的城市打造得更加有“韧性”,使得地震灾害风险对经济社会和公共安全的影响持续减轻。谢谢。
羊城晚报记者提问
羊城晚报记者:请问孙佩卿局长,地震风险防控十分重要,您能就我省“十四五”期间地震风险防治的目标任务作一个更加详细的说明吗?谢谢。
孙佩卿:谢谢。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是“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的重要内容。前面我已经做过介绍,客观上,从历史地震和地震地质构造背景来看,我们省存在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危险;从社会财富聚集和人口密集程度来看,我省也存在小震大灾、大震巨灾的风险,我们还是要有安全防范的意识。
做好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要摸清底数,二是要有效化解地震灾害风险。目前,我省开展全国首次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实施自然灾害风险防治能力提升工程,其中也包括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和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提升项目。目前我们省已经完成了工程量的66%,年底前有望基本完成。
在这个基础上,“十四五”规划在设定目标时,充分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与前面提到的两项任务的有效衔接、可持续地深化,二是保障我省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布局和前海、横琴两个合作区建设的地震安全需要,三是要根据未来五年人财物投入的可能,强弱项、补短板、抓急需。鉴于这三个方面的考虑,《规划》将“十四五”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目标设定为2个:一个是基本摸清全省地震灾害风险底数。存量风险与新生风险影响逐步降低,地震灾害风险对经济社会和公共安全的影响持续减轻。另一个是,完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决策服务、公众服务、专业服务、专项服务等各方面的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政府、社会、公众对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
围绕这2个目标,《规划》里边安排了与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有关系的6项任务:第一项是推进全省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主要任务是编制地震危险性评价图、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和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图,制定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区划。第二项是加强地震灾害风险防控与治理能力建设。主要任务是构建以灾害风险识别、评估、规避、降低、转移和防治效益评估为一体的全流程地震灾害风险管理体系。第三项是严格抗震设防监管。主要任务是构建地震安全性评价事中事后监管机制。第四项是创新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机制。主要任务是建设集约高效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公共服务体系。第五项是扩大防震减灾服务范围。主要任务是面向重点民生工程以及国防建设工程,提升震动监测预警、地震安全性评价与建(构)筑物健康诊断等专业服务能力。第六项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主要任务是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推进地震灾害风险防范向基层延伸。
我就介绍这么多,谢谢。
南方日报记者提问
南方日报记者:请问陈苑飞局长,湛江是地震重点地区,加上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来建设,地震灾害风险防范尤其重要。请问“十四五”期间,将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提高地震安全保障力度?谢谢。
湛江市地震局局长陈苑飞
陈苑飞:谢谢您的提问。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好!我是湛江市地震局陈苑飞,非常荣幸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我市如何衔接落实好广东省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为我市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提供有效的地震安全保障。
关于湛江加强地震安全保障措施的必要性,我想先介绍历史上湛江三次大的地震灾害。一次是1605年海南的琼海发生了7.5级地震,我市徐闻县地震烈度达到了8度。另外两次是1994年12月31日和1995年1月10日,相隔10天,在我市的北部湾近海先后发生6.1、6.2级两次地震,由于避震不当,共造成我市1人死亡,327人受伤。
从地震构造上来说,我市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是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国家重点抗震设防城市。从发展战略上来看,我市作为广东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北部湾城市群和粤西地区中心城市,目前已有湛江钢铁、中科炼化一体化、湛江巴斯夫、湛江清洁能源等四个重点项目落户湛江。湛江将是我省未来经济新的增长极,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我市防震减灾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湛江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十四五”期间,我市将以防震减灾现代化试点省建设为契机,紧密对接省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按照“夯实监测基础、加强预报预警,摸清风险底数、强化抗震设防,保障应急响应、增强公共服务”工作思路,从三个方面建立科学高效的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体系:
第一个方面是持续提升我市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重点加强对全市中小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力争“十四五”期间全市中小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实现全覆盖;积极推进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普示范学校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科普”平台,进一步扩大科普宣传面,提升市民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筑牢防灾减灾救灾人民防线。
第二个方面是着力提升地震防御工程标准。我市将以实施省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九项重点工程为契机,重点开展全市地震活断层探测、主城区地震灾害重点隐患排查及风险评估、湛江市大型产业园区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估工作,为我市重点工业园区和未来商务区科学防震减灾、国土规划编制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保障;开展全市大型桥梁、水库堤坝、湛江钢铁、中科炼化和清洁能源强震动监测预警项目试点工程,服务重大工程安全运行;加强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的指导,对高烈度区民房进一步加强抗震设防监管。
第三个方面是不断提升地震监测基础能力。我市将在“十四五”期间增建6个地震综合监测台站,届时我市地震监测台站将达到32个,台网布局进一步优化;配合推进国家一带一路地震监测台网项目徐闻西连2000米深井低噪声阵列观测系统建设;协助省地震局实施雷州半岛地震监测台阵建设,使本区域地震监测能力达到0.5级。
总之,“十四五”期间,我市在省地震局的业务指导下,将稳步推进防震减灾各项工作,为湛江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的地震安全保障。
最后我想介绍一下,1971年以来湛江市境内一共发生地震140余次,最大震级3.6级。湛江有中强地震背景,但湛江还是很安全的。欢迎大家到湛江旅游观光,我推荐介绍一下湖光岩。大家可能觉得湖光岩跟地震有关,其实没有关系,但这是一个有奇特地质景观的地方,形成于20万年前,是世界上除德国之外仅存的玛珥湖。湛江还是美丽的滨海旅游城市和中国海鲜美食之都,欢迎大家到湛江做客。谢谢。
南方都市报记者提问
南方都市报记者:请问王力伟副台长,目前我省的地震监测能力如何?经过“十四五”建设后,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谢谢。
广东地震台副台长、高级工程师王力伟
王力伟:谢谢您的提问。地震发生后,快速又精准的测定地震发生的时间、位置和大小,确定影响范围是地震监测能力的重要体现。
广东地震台以快速精准测定地震为目标,在地震监测站网建设、智能地震数据处理软件研制和地震信息社会服务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特别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数字地震台网信息实时自动处理系统全国领先,在世界也是先进水平,它使我国的地震速报速度从2000年前的20多分钟提高到2009年的3分钟,再到现在的秒级水平。2008年5月12日,系统在3分钟内便准确测定了汶川8.0级地震,为抢救人民生命和抗震救灾赢得了宝贵时间。
目前,我们省已初步建成了覆盖全省及近海的地震、地壳形变和地球物理监测体系,全省地震监测能力达到了1.5级,重点地区达到了1.0级,近海海域达到了3.0级,地震超快速报平均用时小于1分钟。
但是,我省地震监测能力发展尚不均衡,离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例如:粤西重点防御区的站网密度还不够,全省地球物理场观测手段偏少,南海海域的地震监测能力还比较弱。
为进一步提升我省的地震监测能力,“十四五”期间,我省将实施“地震监测站(网)改、扩建工程”、“南海地震海啸监测能力提升工程”和“一带一路地震监测台网建设工程”。通过地震监测站网升级换代、优化布局等,构建海陆结合的地震监测综合台网,增强近海海域的地震监测能力,提升非天然地震事件的监测服务能力,强化重点地区地震灾害危险源的监测能力和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能力,为我省及华南沿海地区的地震预警、海啸预警、地震灾害防御、海域资源勘探和地球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支撑。
“十四五”完成后,我省将建成覆盖广东陆地及近海的地震监测网络。全省地震监测能力将达到1.0级,震中定位精度优于I类标准,近海海域达到2.5级。全省形成秒级地震预警、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能力,非天然地震监测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满足防灾、减灾、救灾等社会服务需求。
地震监测能力的提升,可显著降低地震灾害损失,尤其是地震预警技术。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发生后,根据地震台网观测到的传播速度较快,但是破坏性较小的纵波信息,快速估计地震基本参数,并预测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利用电磁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抢在传播速度较慢,但破怀性较强的横波和面波到达之前,向可能受灾的地区发布预警信息。利用地震预警系统提供的数秒至数十秒预警时间,公众可以采取避震措施减少人员伤亡,重大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和重要生活设施可以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如紧急制动高速行驶的列车、及时关闭燃气管道、关闭核反应堆、停止精密仪器操作、电梯紧急停靠在最近楼层等,从而大大减轻地震的灾害损失。
当前,我省正在全力推进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预计2022年可以完成。该项目新、改建1172个观测台站、1个国家级预警备份中心、1个省级预警信息中心、还在21个地市部署紧急信息服务平台和243个紧急信息服务终端,可以实现重点地区震后5-7秒发布地震预警信息,5分钟发布地震烈度速报信息,并通过应急广播、电视、专用预警终端、手机推送等方式,为政府部门、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可为距离震中50公里到200公里及以外地区,赢得宝贵的4秒到45秒以上的地震预警紧急避险时间。谢谢!
广东广播电视台记者提问
广东广播电视台记者:请问孙佩卿局长,“十四五”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有哪些具体措施?谢谢。
孙佩卿:谢谢。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是大家非常关注的话题,所关心的问题也是逐步的深入。前面我对《规划》的目标任务作了介绍,让这些目标变为现实、让任务落地,确实是需要科学规划项目、精准实施项目。我们省城市群比较发达,超高层的建筑物、高铁、地铁、特大桥梁、核电、水库大坝和各类供电、供水、通信管线等基础设施高度密集,从经济方面来看,这些都是社会的财富;从安全的视角来看,据专家统计研究,财富越集中,累积的风险就越大。当然,我们通过“十四五”规划项目实施,这些风险可以得到有效地缓解。
比如在“十四五”规划里提出,实施特大城市群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建设项目。这个是要开展特大城市群地震灾害风险源调查,地震构造精细化探察,查明地震危险源,进行地震灾害重点隐患详细调查和评估。还比如,实施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及数据管理“一张图”建设项目。编制省级1:25万地震构造图和地震危险性评价图,开展省地震易发区地震灾害重点隐患等级评定、数据库建设及分布图的编制。
再比如,实施重大工程安全示范建设项目。针对超高层建筑、特大桥梁、梯级航运枢纽、核电设施等大型结构,开展结构振动安全监测和健康诊断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运用,评估强震动作用对这些结构的影响。还比如,实施部分城市断裂活动性探察项目。开展重点地区城市陆域范围断裂活动性探察,探明抗震不利地段,为城市规划、产业布局和重大工程选址避让提供依据。这些项目都是针对上述我们省地震灾害风险的特点,量身定制的具体举措,同时也是对我们现在正在开展的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和风险防治能力提升的深化,是有延续性的。我们相信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规划》设定的“十四五”的目标可以实现。谢谢。
主持人邓鸿: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环节到此结束。如果大家还有感兴趣的问题,可以在发布会之后与我们的工作人员进行联系。
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