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从珠三角经济开放区到粤港澳大湾区

对外开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2018-12-22 07:04 来源:南方网 彭琳 唐柳雯 李赫 张子俊

  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图为珠澳口岸的收费站。资料图片

  9月23日,广深港高铁全线贯通。乘客拿着票样道具在深圳北开出的首趟列车前合影。资料图片

    从1985年开辟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到2003年提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到2015年广东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再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广东不断书写对外开放的新篇章,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动能。

  从珠三角经济开放区到泛珠三角区域合作

  在设置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基础上,1985年1月,为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中央召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随后正式将珠江三角洲划为沿海经济开放区,使广东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也推动广东在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设备上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商品出口能力和出口创汇能力进一步增强。20世纪80年代,走在改革开放潮头的广东实现高速发展,特别是珠江三角洲闻名遐迩,创造了被誉为“珠江模式”的经济发展奇迹。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珠三角的发展暴露出一些矛盾和问题。“交通运输未形成主骨架,信息缺乏联网,资金流通受阻。”当时东莞市委一名从事调研的干部感触良多。

  而城市之间未形成协调发展的城市群,一名曾参与珠三角几个县市规划的中山大学副教授感叹:“珠江三角洲一些城市做规划,不是将自己置于整个地区背景下寻找坐标,而是互不相关,各搞各的,其结果是互为掣肘,互相削弱。”

  面对即将到来的新世纪,珠三角何去何从?1994年10月8日,广东省委在七届三次全会上给出答案——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让这一地区在广东率先实现现代化。“广东又摸到石头了。”当时正在广东考察的经济学家童大林发出感慨。

  毗邻港澳,一直以来是广东发展的巨大优势。进入新世纪后,如何进一步密切与香港的合作成为重大课题。

  2003年6月29日,时任商务部副部长安民代表中央政府与时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共同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英文简称“CEPA”)。随着CEPA的签署,广东再次抓住机遇先行一步,将广东尤其是珠三角与香港的经贸合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同年,广东省委首倡“泛珠三角”构想。很快,在中央支持下,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战略设想得到了相关省区的积极响应。2004年,首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在粤港澳三地启动。“泛珠三角”“9+2”区域合作为广东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能量。到2018年,泛珠区域合作已走到第15个年头,期间区域合作领域逐步拓展,合作机制日益健全,合作水平不断提高。

  目前,泛珠区域已拥有5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分别位于广东、福建、湖南和四川,协力在科研、科技金融、人才、产学研用、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探索示范。15年间,泛珠合作日益密切,合作成效日益显现。截至2017年,泛珠区域GDP总和接近29.54万亿元,约是2004年GDP的5倍,约占全国总量的36%。


  自贸区建设引领广东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广东以自贸区的全面深化改革引领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2014年12月,中央正式批准设立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2015年4月,广东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广州南沙、深圳前海蛇口、珠海横琴——广东自贸试验区的三大片区,在珠江口入海处形成了一个“金三角”,分布在珠江口的116.2平方公里,成为了广东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对外开放的创新热土。

  3年多来,广东自贸试验区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积极服务国家战略,探索实施与国际高标准规则相衔接的投资、贸易、金融制度,形成385项制度创新成果,向全国复制推广33项、全省范围复制推广102项改革创新经验,有效发挥了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作用。

  3年多来,广东自贸试验区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省市向片区下放了近200项管理权限,率先探索建设工程项目“一站式”集中审批模式,实施“一颗印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探索大数据政务服务模式,为30万家企业开通企业专属网页,为20万家企业进行“企业信用画像”。率先实施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制度,试点“证照分离”,积极打造“智慧口岸”,建立高水平国际贸易“单一窗口”。

  “过去企业招投标,要用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准备大量资料去证明公司的资质。现在有了企业电子身份证后,里面的芯片卡带有企业各类资料信息,招投标便利很多。”珠海大横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邓练兵说。该电子身份证为横琴自贸片区率先推出的“商事主体电子证照卡”,实现“一卡在手、服务全有”,至少可为企业节省1/3的时间。

  为更好地促进珠三角和港澳之间的要素流动,前海也率先推出了港澳居民就业免办就业证制。“以前这个证每两年就要办一次,每次至少耗时一周,还有不少限制,现在就方便很多了。”港籍工程师、前海能源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生产服务部副部长李志健说。

  “这些不断出台的惠港政策正是前海践行国家战略,不断深化内地与港澳地区交流合作的最好体现。”香港十大杰青、前海香港事务首席联络官洪为民如是说。

  三大片区正以一项项落地的制度创新成果吸引着来自港澳和全球的人才和企业纷纷入驻,也进一步提升了广东的对外开放水平。截至2018年9月,广东自贸试验区内累计新设企业26万家,落户外资企业1.4万家,实际利用外资超170亿美元。港澳企业入驻超过1.1万家,青年创新创业平台入驻港澳青年创业团队220余家,吸引港澳及国际人才超过7000人。共吸引7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设立企业270家,认定总部型企业74家。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新时代广东改革开放的大机遇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抓实办好。

  10月2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宣布大桥正式开通并巡览大桥。作为世界跨海距离最长的桥隧组合公路,港珠澳大桥的投入使用极大地便利了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流物流互联互通,对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升珠三角地区综合竞争力,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全面推进内地、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具有重大意义。

  就在港珠澳大桥开通前一个月,9月23日,广深港高铁全线通车,粤港的连通提上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在此之前,往返广州和香港的最快方法是乘坐广州东站至香港红磡的动车,车程约1小时55分钟。而现在,不到1小时即可从广州到香港。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认为,这标志着香港正式加入国家高铁网络,不仅连通广州、深圳、香港这三个高速发展的粤港澳大湾区龙头城市,还将香港连接至首都经济圈和长三角区域,有助增强区域之间的协同效应,创造更多发展机遇。

  当前,在粤港澳大湾区内,正以港珠澳大桥和广深港高铁为枢纽,以口岸为节点,由轨道、公路、水运、航空等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极大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畅通。

  同时,随着一系列便利出行的政策,宜居宜业宜游的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也正逐渐从梦想照入现实。不论是广深港高铁的“一地两检”,还是港珠澳大桥采用的“三地三检”模式,亦或是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的发放申领,都使得粤港澳大湾区内生活的时空界限被不断突破,也使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宏伟蓝图变得更加立体清晰。

  “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第一次被正式提及,还要追溯至2015年3月。彼时,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首次提出要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

  2017年7月1日,在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见证下,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并被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

  如今,这片总面积达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集聚了由珠三角9市和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组成的庞大城市群,人口规模达7000万,GDP总量超过10万亿元,大陆和岛屿海岸线总长3201公里,拥有世界级规模机场群、港口群和广阔经济腹地。

  一年多来,广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把建设好粤港澳大湾区作为继当年兴办经济特区之后迎来的又一重大历史机遇,以珠三角为主阵地,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携手港澳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合作、加快跨境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扩大对外开放、增进民生福祉等重点领域实现了新突破,引领广东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


  粤港澳携手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

  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内在动力,粤港澳大湾区正逐步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今年8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上就提出,要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这条走廊的旺盛生命力不可小觑。根据《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三大湾区创新能力对比研究》,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申请量超过17.6万件,超世界其他三大湾区总和。

  目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已对香港16个、澳门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港澳伙伴实验室直接给予支持,国家科研项目经费过境香港使用、科研仪器设备入境关税优惠等问题也已基本解决。其他一系列提升基础科研创新能力,推动创新要素加速流动,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举措,也都在加速实施中。

  当然,与世界其他一流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实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还有待提升。

  展望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将有无数可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指出,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持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未来,低产值的产业将很难在粤港澳大湾区生存。”说到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结构,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吴宏斌认为,企业唯有努力推动转型升级,才能生存下来。他建议,粤港澳大湾区要进一步加大对金融、法律、教育、医疗等港澳专业服务业的开放或合作,提升整体产业层次。

  “建设世界级湾区,生态环境质量也应该瞄准世界级水平。”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大磊指出。粤港澳大湾区一衣带水,紧紧相邻,不仅在经济上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上也在一个共同体内,命运相连。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粤港澳大湾区框架协议签署一周年的新起点面向未来,蓝图已经展现: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粤港澳三地合作将更加紧密,广东全面开放新格局也将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数说

  ●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GDP约10万亿元。

  其中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7.58万亿元,增长7.9%。

  香港、深圳和广州GDP均突破2万亿元。

  ●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申请量超过17.6万件,超世界其他三大湾区总和。

  ●截至2017年底,粤港澳大湾区高速公路里程已经超过4000公里,是全国高速公路网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核心区的路网密度已经超过纽约、东京、伦敦三大湾区。

  ●截至2017年,泛珠区域GDP总和接近29.54万亿元,约是2004年GDP的5倍,约占全国总量的36%。同时,泛珠区域内地八省区共32座城市入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泛珠区域全年进出口已经超9万亿元。

  ●香港成为广东最大的服务出口目的地和进口来源地,2017年粤港服务进出口5666.89亿元,同比增长32.12%,占全省比重达46.62%;粤澳服务进出口358.78亿元,同比增长19.9%。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彭琳 唐柳雯 李赫 张子俊 实习生 聂远格 潘诗雅 陈志玲

编辑:李润芳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