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广东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和《2016年广东省海洋灾害公报》正式发布
发布时间:2017-06-08 12:29:03 | 来源:南方网

今天(6月8日)上午,广东省政府新闻办主持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2016年广东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下称《环境公报》)和《2016年广东省海洋灾害公报》(下称《灾害公报》)。

新闻发布会现场(摄影:念青)

  南方网讯 今天(6月8日)上午,广东省政府新闻办主持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2016年广东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下称《环境公报》)和《2016年广东省海洋灾害公报》(下称《灾害公报》)。发布会由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王永清主持,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文斌、副厅长何少青,省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预报中心、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有关专家出席发布会并回答媒体提问。

  2016年全省海洋环境质量状况总体稳定

  《环境公报》显示,2016年全省海洋环境质量状况总体稳定,全年近岸海域水质符合第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面积比例约为85.2%,海洋生物多样性基本稳定,陆源排污压力依然较大。

  近岸海域环境方面,2016年全省在近岸海域共布设295个水质监测站位,开展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海水质量监测表明,全省近岸海水水质状况总体良好,全省近岸海域海水符合第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面积比例为85.2%。广东省近岸海域海水质量基本保持稳定,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比例分别为5.3%、9.5%、5.4%和5.1%,主要分布在珠江口、汕头港、湛江港等局部海域,主要超标因子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生物多样性方面,大亚湾、珠江口、汕头近岸、茂名近岸、湛江东部近岸及雷州半岛西南沿岸海域监测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等级为较差到较好;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等级为较差到中。徐闻珊瑚礁、雷州珍稀海洋生物、惠东港口海龟、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南澎列岛海洋生态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特呈岛、海陵岛和雷州乌石等国家级海洋公园保护对象状况总体稳定。粤东、粤西、珠江口和北部湾等沿海四大渔场平均渔获率为330.34kg/h,较2015年下降14.62%。

  主要入海污染源方面,在全省实施监测的74个各类代表性入海排污口中,有27个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超标率(超标排放的入海排污口数量占实施监测的入海排污口数量的比例)约36.5%,主要超标因子为总磷、化学需氧量(CODCr)、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珠江、榕江、练江、深圳河、黄冈河等主要入海河流径流携带入海的化学需氧量(CODCr)、石油类、营养盐、重金属和砷等污染物226.23万吨,较2015年减少45.16万吨。

  海洋功能区环境方面,2016年,海水增养殖区监测结果表明,总体水质状况和沉积物质量能够满足海水增养殖区功能的要求。重点监测的6个海水浴场健康指数均达到优良水平。1个重点滨海旅游度假区环境状况指数达到优良水平。

  2016年广东省海洋灾害总体灾情偏轻

  《灾害公报》显示,2016年,广东省海洋灾害总体灾情较往年偏轻,但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仍居全国第二位;各类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9.63亿元,其中风暴潮灾害是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海洋灾害,占全部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的96.2%。

  2016年,全省海域共发生“妮妲”、“电母”、“莎莉嘉”和“海马”风暴潮过程4次,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9.26亿元,受灾人口194.60万人。水产养殖受灾面积23.04千公顷;损毁海岸工程20.27千米;损坏船只857艘。其中“海马”台风风暴潮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59亿元,约占风暴潮全年直接经济损失总额的82%。

  2016年,我省沿海共发现赤潮13次,累计面积约为944.31平方公里,为2006年以来累计面积最多的年份。其中,发生在湛江市鉴江河口以南至东海岛龙海天对出海域的赤潮发生面积最大,为300平方公里;发生在惠州市大亚湾北部至深圳市大水坑湾海域、惠州市平海湾海域、惠州市东山海附近至汕尾市小漠对出海域的赤潮面积持续时间最长,共67天。

  此外,2016年我省沿海海平面较2015年上升65毫米,比常年(1975-1993年的平均海平面)高92毫米;部分地市发生咸潮入侵,以及存在海岸侵蚀、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等现象。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